《道德经》:余生很贵,请去掉负累
柳宗元曾在他的寓言《蝜蝂(fù bǎn)传》中,讲过这么一个故事:
蝜蝂是一种小虫,背很涩。它遇到东西就要抓过来放到背上,东西越来越重,于是经常跌倒起不来。
有人可怜这只虫子,就把它背的东西拿掉。但是只要它还能走一步路,它就又继续拿着。
终于有一天它在高墙上爬的时候,因为背上的东西太重,再也抓不住墙壁,掉在地上摔死了。
柳宗元用他的大智慧告诉我们:余生很贵,请不要一直背着你的负累。
减物,方能见人
日本的俳句诗人水田正秀曾写道:
谷仓燃烧了,我便可望明月。
谷仓和月亮都是一种比喻,他的意思是杂物少了,美好的事情被看见的机会就多了。
有一对夫妇吵了半辈子的架,好容易忍到儿子高考结束之后,终于打算离婚。离婚之前,他们在漫长的三个月暑假中开始清理东西。
一边清理,一边抱怨,一边争吵。
但有意思的是,随着被清理的东西越来越多,争吵却越来越少了。
原来找不到的东西找到了,原来一直心烦的东西扔掉了,旧日美好时光的见证被发掘出来了;原来狭窄不便的空间变得阔朗通透,原来忙于琐事的时间变得悠闲... ...
在暑假即将结束时,他们不仅没有离婚,而且感情日渐升温。
物品少了,人被看见的时候就多了,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交谈、亲密互动就多了。
东西少了,家务少了,怨气少了。终于有充足的时间,可以充实自己的心灵;终于有足够的温情,可以分享给天天在一起却视而不见的亲人。
人原本是万物之灵,然而物品逐渐丰富以后,却渐渐被物品所控制。空间被物品挤压,时间被物品占用,感情被物品消耗。
原来能带给我们富足感的物品,渐渐成了生活的负累。
生活苦短,不如素简。
把物品减少到自己能控制的范围,这样我们才是物的主人,才能够与自己温柔对话,才能和别人温暖相处。
幸福,就是在清爽的房间里,和你倾心交谈。
减欲,方有成就
现代人想做的事情太多,却不见有什么成就,于是时而热情高涨,时而怀疑人生。
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龙功夫了得,电影《功夫》里一句台词就是专门向他致敬的:天下武功,无坚不摧,唯快不破。
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唯快不破的速度来自哪里。李小龙曾经说过:“我不怕掌握一万种腿法的人,但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习了一万次的人!”
李小龙的快,不是八爪章鱼,不是急不可耐地将可捞之物迅速抓在手中。而是克制贪欲,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,然后反复锤炼,直至炉火纯青。
《道德经》上说:大道至简。
若想有所成就,不管成就大小如何,一定要简化欲望。近代深得“减欲”智慧的人,非曾国藩莫属。
曾国藩有一个原则,叫做“读书不二”:一书未点完,断不看他书。他把读书比作挖井,一定要把一本书挖透见到泉水汩汩而出。他说:万不可厌常喜新,此书未完,勿换彼书。
不仅读书如此,做任何事曾国藩都持这样的态度。他在家书中多次说到:“凡人做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尾不懈,不可见异思迁,做这样,想那样,坐这山,望那山。”
难道曾国藩没有上进的雄心吗?当然有的,但他深深懂得,如果要想做成一件事情,一定要精简欲望,要专注做少量重要的事,这样反而能更快达到目标。
欲望不减,焦点会散。做事一旦不再聚焦,则功效如一瓢水泼过大石,很快便被蒸发,踪影全无。
只有减欲,才能回归初心,才能以放大镜般的聚焦能力,借来太阳的热量,熊熊燃烧。
素简,方得幸福
一个人幸福与否,和喜乐的程度大小无关,与频率有关。一个人如果能经常遇见小确幸,那么他会感觉比较幸福。
相反,一个人悲惨与否也是如此。一个被截肢的人,他的悲伤仅仅持续6个月。
但是一个正常人,如果经常被杂事缠绕,时不时遇见烦心事,那么他的幸福感会比时常有开心事的截肢人差很多。
而减掉负累,则能让人经常体会到幸福。给人生做减法,才能避开那些恼人的琐碎杂事,才能不断体会到专注带来的成就感。
这种成就感不管多么微小,都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。
《孟子》中说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”
余生如此珍贵,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带上那么多负累。人要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去掉负累,有所不为,之后才可以有所作为,才能体验生命的美好。
身边之物越是素简,人的精神越是丰盈。
出身小康之家的苏轼,因事被贬黄州。在褪去浮华的岁月里,他有一次吃到竹笋、蓼叶、茼蒿等味道清淡的菜,不由得停下筷子感叹: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。
减了纷繁杂乱,才能体会清新恬淡。而在这恬淡里,又生发出无数的美好体验。
余生很贵,请去掉负累。如此才能在清简的人生里,与我们在乎的人,一同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。
文章作者:燕穿杨
文章链接:https://layinfo.com/article/295.html
关注我们:站长QQ/微信:386358209
版权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方处理!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