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:天之道和人之道
一部《道德经》让世人无不为中国古典哲学着迷,对于“道”的解读,可谓见仁见智。在我的看法里,“道”可分为“天之道”和“人之道”。
天之道属于自然之道,可以对应于“衰落”,而人之道属于生命之道,可以对应于“生长”。从宇宙万物来说,一切事物都有其生灭、更替、盛衰、变化,自然之道讲究的是能量守恒,也就是讲究阴阳平衡,大道归一。天之道有其自然规律,比如盛极而衰,比如“反者道之动”。总体上来说,天之道对应的是“大道”,对应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趋势,这个趋势就是“熵增”。其实熵增说简单点就是所有的系统因为能量守恒的缘故,都会逐渐趋于无序化,也就是让开始所有的分别、不同,最后变成浑然一体。
而人之道对应于生命之道,我们会发现,所有的生命从诞生之初就是在不段增殖、不断生长、不断繁衍,不断进化,可以说叫“生生不息”。其实,生命发展的趋势就是对抗消亡、衰落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它也是在对抗自然规律里的一种趋势。 当然,最终自然规律会逐渐消解生命的发展、进化、成长规律,只要生命存在一天,生命之道就会存在一天。
生命之道就是“负熵”,也就是熵减,也就是努力维护个体的有序化,让个体系统尽可能存在和发展。而要维持这个有序化,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能量。所以,人的自身系统要维护生长,就不能自我封闭循环,必须要从外部输入能量,而这对于自然之道来说,就是不平衡的。所以人之道,就是不平衡之道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出,两个“道”是如何影响人的,一方面,人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,也要遵循能量守恒,遵循天道的生老病死、往复循环,另一方面,人又属于生命体,是万物之灵,必须又要追求自我的成长,(适度)对抗自然规律对生命的消解。
前几天,我们这个城市遇到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,洪水退却,河岸两边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被冲毁,倒伏于岸边裸露的河床上,一片狼藉。我想,这就是“天之道”,天道是无情的,它按着自己的规律来运行。而今天我再次路过大桥,看到挖掘机和一群工人正在河岸边修整河堤,栽种树苗,我想,这就是我所说的“人之道”。
一个人耽于“天之道”,就如同洪水肆虐,冲垮了堤岸、树木、庄稼、房屋,然后你两手一摊,说,“看吧,这就是命运”。一个人若懂得“人之道”,他便会为有幸莅临这个世界感到荣幸,虽有千般险阻,也要努力活出光彩,不枉此生。
其实,总结来说,所谓“天之道”,便是顺其自然,充分掌握、了解、接纳大自然的基本规律,对于个体来说,就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。所谓“人之道”,便是有所作为,有所创造,有所突破,有一种精神气傲然屹立于世。这就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声张。
中国古人说“自利利他”,其实也是符合天之道与人之道的,自利就是人之道,人要生存,要发展,需要外部世界的能量支持,所以,满足个体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就是符合人之道。那么,利他则是关注于外部世界的天之道。从个体来说,生存的环境无非是两部分,一是自我的内部环境,其二是外部环境,个体以外的大自然和他人、社会,都属于外部环境。这一部分是不由自己主宰的。这部分就是天之道。
《老子》第七十七章: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!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与之,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道则不然,损不足,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其唯有道者。”对这段话,后人的解释可能多种多样,有的会关联到意识形态的东西,这里我不谈意识形态,我只谈我的理解。
我认为,“天之道”犹为“天之意”,意思如果天如果有心意,有自己的看法,一定是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是能够体恤和关照弱者的。其实,我以为所谓“天之道”、“天之意”无非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,比如“盛极而衰”、“物极必反”,而这就是“天之道”。
而“人之道”,也就是“人之意”,也就不同了。因为这是受人性主宰的,人性自然是自利的,自利就是符合丛林法则,就是“损不足而奉有余”的。
综上所述,行“天之道”便是匹配,就是做事不违背基本的自然规律,行“人之道”便是超越,就是做人一定要有所成长,要在“天之道”的局限上有所突破,有所成就。看起来这二者似乎比较矛盾,既不能违背,但是人性又要求你有所超越。其实,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?辩证统一,就是道啊。
文章作者:知心辉哥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b86b2bb73732
关注我们:站长QQ/微信:386358209
版权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方处理!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!